交易量排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 加密货币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历史
2025-09-13交易所,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加密货币是什么,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加密货币平台,币安交易所,火币交易所,欧意交易所,Bybit,Coinbase,Bitget,Kraken,全球交易所排名,交易所排行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东德开始民主化。1990年10月3日,东西德正式宣告合并。12月,德联邦议会举行选举,东西德完成统一。这一切对1975年以来进展顺利的MEGA2出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因为,MEGA2的出版发挥着核心作用的柏林IML马克思恩格斯部,一直以来都隶属于东德的社会主义统一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SED)。
柏林墙“倒塌”还不到一个月,即1989年12月1日,东德的人民议会(Volkskammer)就从东德宪法第1条中删去“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为国家执政党”这一内容,于12月16日起,东德的社会主义统一党暂时命名为“社会主义统一党-民主社会主义党(SED/PDS)”;1990年2月1日起,更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Partei des Demokratischen Sozialismus,PDS),并以此参加3月实施的人民议会选举。选举结果使民主社会主义党降格为第三政党,直至12月全德第一次议会选举,情况也未有改善。
随着东德政治局势的变化,社会主义统一党中央委员会下属的柏林IML不可能不发生改变。1990年1月5日,IML改编为“工人运动史研究所”(Institut für Geschichte der Arbeiterbewegung,IfGA),本瑟(Günter Benser)出任所长,之后的研究方向自然便“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而是围绕工人运动的各党派、组织、潮流,对包括德国在内的国际工人运动史进行研究和叙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指令与禁令缺失的情况下,工人运动史研究所的这一改变,也是对独立自主可能性的一种探索。[1]
然而,研究所在路线和研究课题选择上获得的自由,并不意味着他们在今后的研究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为研究所的这一改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而是为外部的政治局势所迫,随着研究资金的大幅缩减,继之而来的不仅是人员的削减,研究空间也难以得到保证。这一变化的影响也随之波及到主持编纂MEGA2的柏林IML马克思恩格斯部(Marx-Engels-Abteilung,MEA,部长为洪特)那里。[2]
因柏林IML改为工人运动史研究所,故当时参与MEGA2编纂的许多学者就MEGA2的编辑发行体制,制订了基本的重组计划,即一方面将工人运动史研究所下属的马克思恩格斯部划归东德科学院(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DDR),让MEGA2的出版发行独立出来,与政党事务相分离,成为学术项目;另一方面则成立“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协会”(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Gesellschaft),作为今后编纂MEGA2的母体,使此出版项目自身国际化。
但是,随着前身为社会主义统一党的民主社会主义党政治力量的削弱,以及3月18日东德人民议会选举中民主社会主义党降格为在野小党,工人运动研究所的规模也不得不缩小。这样一来,除有关德国工人运动史的几个部门外,研究所的其他部门均遭解散。到了1990年底,只剩下德国工人史部门及图书馆、党文献室。而图书馆和党文献室也将与西德社会(SPD)的艾伯特基金会(Friedrich-Ebert Stiftung)合作,设为独立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运动史研究所免不了1990年底解散的命运,因此隶属于该研究所的马克思恩格斯部的人员便主动要求解散马克思恩格斯部。解散前,85名研究员中留下38人与“柏林MEGA基金会”(MEGA-Stiftung Berlin)签订了新的劳动协议。[3]
1990年3月,工人运动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部的成员为了今后出版独立于政党之外的学术性MEGA2,在科学院内成立了MEGA委员会。原科学院内部的这一委员会每年只召开两次左右的学术会议,进行一般性的学术研究,并没有独立的财政支援。他们之所以要在科学院成立这样一个委员会,是想将原东德地区编纂MEGA2的学者集中到一起,建成一个法律上的避难所(eine Art juristisches Dach)。另一方面,在科学院内部成立一个MEGA委员会的同时,他们还想建立一个MEGA工作部门,使以前的工人运动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部的研究员们能够继续从事MEGA2的编纂工作。他们的这些尝试,得到了当时东德总理德梅季耶(Lothar de Maizière)等相关领导人的善意支持。然而,在东西德合并这一剧变的政治局势中,人们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抗拒心理超乎意料,因此在年底的议会选举前,谁都很难给出什么保证。而在东西德统一后,这一决定取决于德国政府与新合并的柏林市议会,因此很难猜想结果究竟如何。因为原西德的科学院是由州政府而非国家管辖的。[4]
1990年4月,“柏林MEGA基金会”成立。该基金会是工人运动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部的成员们面临研究所的解散而解散马克思恩格斯部时,为继续进行MEGA2的编纂工作而设置的。基金会成立时,有50名部员参与,除他们外,还有原东德地区参与MEGA2编纂的大学工作组代表也加入进来,基金会会员共计60人。柏林MEGA基金会作为独立法人,与民主社会主义党等政党没有关系,也非前IML马克思恩格斯部的法律上的继承者。换言之,该基金会不隶属于任何机构,继续MEGA2的出版是其唯一目的。肩负这一学术目的柏林MEGA基金会,其公益法人的资格得到了柏林市政府的承认,得以免除赋税。但是,前东德并没有基金会这样的机构,依照西德的法律,基金会是不得从事基础研究的,之所以能够以“基金会”来命名,完全是出于偶然。[5]
根据章程规定,法人团体“柏林MEGA基金会”组成五人理事会,并推选《资本论》研究学者福尔格拉夫(Carl-Erich Vollgraf)作为会长。该基金会通过科学院的“MEGA委员会”,对外与“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nternationale Marx-Engels-Stiftung,IMES)保持联系,对内则于1990年6月13日,从原社会主义统一党(SED)之后的民主社会主义党(PDS)那里,接受了5500万(东德)马克的学术研究补助金(7月1日货币统一后换算为2750万西德马克)。这笔款项将作为今后数十年直至MEGA2完成出版的基金。基金会计划用这笔款项的利息来支付包括工作人员薪酬在内的经常性开支。[6]10月1日,基金会在这笔基金的基础上,与工人运动史研究所马克思恩格斯部解散后留下的38名研究员签订了新的劳动合同,并组建了研究部门。[7]
另一方面,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以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对莫斯科也产生影响。首先,在戈尔巴乔夫改革政策的影响下,莫斯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IML)早在几个月前就向苏联中央委员会提出要求,要将研究院的名称更改为“工人运动史研究所”或类似的名称。为了模糊与中央委员会的关系,他们曾提议通过特定的国家委员会,拨给MEGA项目的部分经费。但他们的这些提案与其他的重要提案一样,未被接受。总之,这些事实说明,这一时期的莫斯科也认识到,不管以何种方式,政治事业与学术项目之间都应该分离开来。[8]
东欧剧变尤其是东德的政治变化,有可能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的发行中断,对此,作为西方研究所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史研究所(Intenationaal Instituut voor Sociale Geschiedenis,IISG)万分关注,并不亚于当事人东德及苏联的IML。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因藏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大部分文献遗产,故对这些文献遗产的“学术阐释始终怀揣一种特别的使命感”,他们认为,“国际研究迫切需要的是无关最近客观局势的、学术性的、符合最高水平要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全集(Gesamtausgabe der Schriften von Karl Marx und Friedrich Engels)”[11]。国际社会史研究所的这一观点当然是情理之中,但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所的财政情况来看,是无法承担这一庞大的出版项目的,因此IISG在20世纪60年代末,帮助计划出版MEGA2的莫斯科和柏林IML,使用其所藏有的资料。当然,IISG曾就这一出版项目有过不同于IML的设想,但在当时,不得不同意IML的研究员自由地利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遗稿。IISG的这一决定,招致无法利用资料的西方学者们的不满,但已出版的MEGA2尽管不能令人满意,但在质的方面却保持着很高水准,因此IISG打心底认为,自己的决定并没有错。[12]
然而,就在MEGA2出版进展得比较顺利之时,却因东德的政治剧变而面临中断的危机。对于IISG而言,是不可能对MEGA2的将来命运置若罔闻的。MEGA2很大一部分是由柏林IML编纂发行的,财政支援依赖前东德的社会主义统一党(SED),SED式微后,MEGA2的项目经费不可能由莫斯科来承担,因此MEGA2的编纂面临着与SED共命运的境地。IISG认识到,MEGA2同MEGA1一样,都是发行当局因政治局势的变化而被迫中断的,继续出版MEGA2的唯一办法,便是摒弃以往的方式,构筑起广范的国际合作机制。于是IISG厘清其态度——其一,关注MEGA2的所有专家不论居住何处,只有都参与进来,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其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必需的财政支援。也就是说,IISG认为,这一广泛的国际合作机制只有摆脱以往党派政治的制约,实现客观化和制度化,才会变得有益和有效。[13]
IISG在调整其立场的同时,东德急剧的政治变化招致社会科学界人员的大量失业[14],继柏林IML之后的工人运动史研究所(IfGA)认识到,MEGA2的正常出版已无可能,便于1990年1月24日,在IISG所在的阿姆斯特丹开会,达成成立“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协会”的协议。[15]IISG还表明其态度:如若当时MEGA2的发行机构——莫斯科和柏林IML愿意,将准备接受继续出版MEGA2的倡议。这次会议有代表莫斯科和柏林IML的洪特、代表西德卡尔·马克思故居的佩尔格、代表IISG的罗延,以及德国不伦瑞克大学的哈斯迪克参加。接着,在3月11日和12日,受莫斯科IML的邀请,IISG的费舍所长和罗延访问莫斯科,就MEGA项目的国际化问题展开协商,并达成基本协议,并决定下一次会议于5月21-22日在阿姆斯特丹举行。
1990年5月21-22日的阿姆斯特丹会议采用IISG出面邀请的形式,目的是为继续进行始于年初的MEGA2续刊问题的协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四大基地研究所”参加了此次会议,这“四大基地研究所”分别是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基金会(阿姆斯特丹)、苏联中央委员会所属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莫斯科)、东德的科学院(柏林入西德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所属的卡尔·马克思故居(特里尔)。为使MEGA2能够继续刊行,会上拟定并签署了会议纪要(Protokoll),为成立“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奠定了基础。这一重要文件对理解日后将继续刊行的MEGA2的性质和编纂原则是不可缺少的,故全文引用如下。
根据上面的纪要,四研究机构为继续刊行MEGA2,决定在阿姆斯特丹成立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IMES),肯定了“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思想所具有的学术史上的重要性及历史上的有效性”,在“以完整的历史性、批判性版本来出版他们的各种刊行物、亲笔手稿及书信,是国际研究的迫切要求”这一点上达成一致协议(上文)。根据这一协议,要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的续刊项目扩大为国际规模(第1条),因此,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虽然接收了莫斯科和柏林IML拥有的MEGA2发行权(第2条),但与以往不同,基金会作为非营利、非政治的独立机构(第4条),将为发行MEGA2而鼓励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并促进信息的交流[第3条a)],构筑统一的资料体系[该条b)],培养刊行MEGA2各卷的编辑[该条c),d)],同时促进必需的财政和国际援助的取得[该条e)]。
为推进以上工作,基金会在组织上也有其规定,即上述四研究机构基于同等的权利和义务,成立由四人组成的理事会,作为最高决议机构(第5条),在阿姆斯特丹设秘书处,秘书长由理事会任免(第6条)。为了调整MEGA2编纂的具体工作,确保各卷的质量和统一性,规定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编辑委员会,将莫斯科IML和东德科学院的MEGA工作组部长及基金会秘书长纳入编辑委员会的秘书处(第7条)。另外,在该编辑委员会外,设立学术顾问委员会,为基金会相关事务提供顾问意见(第9条)。
最后的第9条至第12条,明确了在急剧变化的局势下也能有效推进MEGA2刊行工作的事项。首先,为了缩短MEGA2各卷编纂的工作时间,必须恰当利用原先负责MEGA2编纂主作的莫斯科和东德的庞大的人力资源,以及IISG和莫斯科党中央档案馆所藏的资料(遗稿原本)(第10条和第9条);关于MEGA2的出版权,若柏林的迪茨出版社关注于此,则可继续持有(第11条)。
当时主导协商会议的IISG的打算是,上述纪要内容若能得到参与研究机构决策者的最终认可,则立即对基金会作正式注册。四研究机构中,东德的科学院立刻表示同意,而莫斯科和卡尔·马克思故居的上级基金会——波恩的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的许可通报却一拖再拖。莫斯科的通报到达后,“最后”收到波恩的许可通报,此时已经这一年的9月17日。[16]
这样,“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以下简称IMES)得到四研究机构的最终认可,于1990年10月2日在荷兰正式成立,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成为“日后MEGA2的发行方”。这一年11月2日,IMES在阿姆斯特丹召开了首次理事会,选出IISG的所长费舍、莫斯科IML的副院长姆赛德洛夫、卡尔·马克思故居的中央研究所所长佩尔格、柏林科学院的代表施密特为基金会理事。首任理事长为IISG的所长费舍,秘书长也由IISG的罗延担任。编辑委员会今后将扩充至10到12人,其四名核心委员(Kern-Redaktion)则按照上述纪要第7条a)项的规定来选拔,由秘书长罗延、莫斯IML的巴加图利亚(G. A. Bagaturija)、柏林MEGA委员会的洪特、卡尔·马克思故居推荐的法国埃克斯普罗旺斯大学的格朗炯(Jacques Grandjonc)担任。第一次核心编辑委员会会议在莫斯科举行(1990年12月21-22日),第二次会议在柏林(1991年2月1-2日),第三次则在特里尔(1991年3月10-11日)召开。尤其是特里尔的第三次会议,这次会议向3月11日同样是在特里尔召开的第二次理事会会议报告了今后编辑委员会的课题及组建问题,并首批任用18位知名学者,作为学术顾问委员。[17]
构筑起国际性网络的IMES并不具有可以支援MEGA2编纂工作的财政来源,因此IMES打算借助国家、州政府或基金会的研究经费,或支援学术计划的欧共体各国机构的研究经费,来资助刊行MEGA2各卷的各个工作组。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德国的情况来看,要想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名来获得这些研究经费,是极其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IMES等国际机构设立秘书处后,就写信给前东德的相关大学校长,请求支援该地方的小规模MEGA工作组,使其今后仍能继续工作。这样,IMES与大学签订协议,以把MEGA2编纂工作继续进行下去,可以说,这也是IMES成立所取得的积极成果。[18]
IMES的成立使MEGA2编纂工作趋于具体,其第一个改革课题,便是独立于政治之外(Entpolitisierung)。在东欧政治的变化中,这一独立已从莫斯科和柏林IML组织的变化上清楚地体现出来。今后MEGA项目只有坚持学术化(Akademisierung)和国际化(lnternationalisierung),才能得以继续,这两项原则在IMES的起步阶段就得到了强化。
首先是国际化问题。一直以来MEGA2编纂工作都局限于莫斯科和柏林,随着MEGA项目移交给IMES,特里尔和阿姆斯特丹作为发行方参与进来,编辑委员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的范围不局限于欧美地区,而是扩大至日本和中国。[20]今后,MEGA项目在经费来源上,国际化不可避免,这样,当分散在各国的MEGA工作组能够共享莫斯科和柏林MEGA工作组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时,国际合作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前提。20世纪90年代末的情况就证明了这一点:MEGA工作组扩大至美国、日本、丹麦,柏林和莫斯科的MEGA工作组也参与到这些新生力量中。[21]
其次是学术化问题,这是IMES所追求的另一原则。因MEGA项目历来与支配政党密切相连,故学术化问题就成为愈发被强调的原则;今后,摆脱与政党的联系,进人学术领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步骤。在政治剧变中,莫斯科和柏林的MEGA工作组力图摆脱政党支配的从属地位,向苏联的科学院或东德的科学院靠拢,这些行动也体现出其确保学术中立性的努力。而学术化的关键并非组织上的改制问题,而在于工作方式的改变及MEGA2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也就是说,将MEGA2学术化的重要条件是,消除以往MEGA2的绪论及序言的党派性,改变阐释文本历史过程中的政治性论断及非学术性的套话,赋予人名索引中的注释以客观性等。[19]
在柏林波及至东欧全域的社会主义政治剧变期中、为了挽救陷入中断危机的MEGA2编纂项目,IMES应运而生,但在其初创期为MEGA项目所处的客观条件所困,根本无法为MEGA2出版设计一个尽善尽美的未来。换言之,因SED的衰落,MEGA2编纂就失去了财政基础,其编者也面临失业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IMES的当务之急是让原有的MEGA工作组能够继续他们的编纂工作。一方面,让现有研究人员能够将手头的工作继续下去,另一方面,当富有才干的研究人员面临失业时,能够给以经济上的支援,使之潜心于MEGA2的编纂,这两方面的工作成为IMES的重要课题。IMES是以国际网络理念成立的组织机构,故对于前者而言,应发挥出其作为国际性学术机构的影响力;对于后者,则应通过国际范性筹资运动,摆脱当前的最大危机。1990年后,全世界范围的学者自发掀起了拯救MEGA2的出版活动,怎样将这些广泛兴起的活动组织起来,这也成了IMES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故下一章将就学者们为继续出版MEGA2而做的努力进行具体考察。